积极“造血”突破“瓶颈” 海外华校校长共话华文教育发展
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00:27:10 来源: sp20240427

   中新社 北京12月19日电 题:积极“造血”突破“瓶颈” 海外华校校长共话华文教育发展

   中新社 记者 吴侃

  第五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19日在北京开幕。会议期间,多位华校校长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,新形势下海外华校要完善“造血”功能,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,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。

  老问题新解法

  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,但缺乏师资、教材适用度不足等老问题仍存在。华文学校发挥“造血”能力,推动教师专业化、教材本土化,办学模式也向多元化和正规化发展。

  “30年前我开始在澳大利亚从事华文教育,那时在华校当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,现在有严格的录用标准。”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校长李复新说,目前学校老师以新移民和中国留学生为主,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;教材方面,学校自主编写贴近当地生活的校本教材;学校与当地国民教育体系衔接,是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教育部高中学习委员会注册的专业教育机构。

  “我们从2006年创校之初就很注重教师的本土培养,建立教师培训机制,通过评课磨课、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夯实教师基本功。”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蒋忠华说,学校采用中西融合的教学方法,在课堂中融入本土特色内容,互动性实操性强。学校也教授意大利语和英语,为刚来意大利不久的孩子进行语言接轨。

  1898年,在孙中山“教育救国”思想的感召下,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在日本横滨建立。120余年间学校几经变迁,成为横滨山手中华学校。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说:“作为包含幼稚园、小学和中学的全日制学校,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稳定,很多老师学习中文或对外汉语专业,我们也在不断吸纳新老师。”

  新科技赋能转型

  随着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,华文学校也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。

  “近两年,我们开始用实景课堂和网络课堂辅助教学,还开设了机器人兴趣课程,深受学生欢迎。”李复新说,明年他们还将与世界机器人大赛合作,在堪培拉举办机器人锦标赛,未来也计划继续推动数字化学校建设。

  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与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教材,其特色是用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,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,提升了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。“我们也计划引入教学管理系统,实现学生成绩、教师信息等数字化管理。”张岩松说。

  “近两年学校布局线上教学,建立了‘中华云网校’平台,除本校学生外,来自比利时、荷兰等国家的华裔孩子也加入进来。”蒋忠华表示,海外华文教育要做到信息化,还面临资金、技术、设备等方面的不足。但她也认为,面对面式的传统教学是不可替代的,华校还需避免对新技术的过分依赖。

  语言和文化并重

  华文学校也注重将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深度结合,让华裔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。

  “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。”李复新表示,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,学校会教授中国历史、地理等课程。每逢中国传统节日,老师还会带着学生体验节俗,让学生在巩固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。

  在张岩松看来,学习中文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华文学校的两条生命线。“我们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。学校还设有中华文化教室,供学生学习书法、刺绣、泥塑等。舞狮也是我们的特色,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接触和学习舞狮,每年还会参加横滨中华街龙狮游行等活动。”他说。

  “我们用沉浸式中华文化体验课堂替代纯语言教学,希望让学生体悟到,中华文化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音乐课的丝竹管弦、美术课的笔墨纸砚、地理课的锦绣河山。”蒋忠华说,中华文化是华侨华人的心之所向、梦之所系,华文学校也会接续传承中华文化。(完) 【编辑:惠小东】